赣州,简称“虔”,别称“虔城”,也称“赣南”,江西省的地级市。是江西省面积最大、人口最多的设区市。赣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地形以山地、丘陵、盆地为主,总面积39379.64平方千米,下辖3个市辖区、14个县、1个县级市、2个功能区,2017年户籍总人口为974.25万人。
赣州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、中国百强城市、国家区域中心城市、国家Ⅱ型大城市、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、“一带一路”重要节点城市、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,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个综合保税区。赣州钨与稀土资源丰富,是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。赣州是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、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和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。赣州都市区是江西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都市区。
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全国文明城市、国家森林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全国双拥模范城市、原中央苏区所在地、万里长征的起点城市,文天祥、周敦颐、海瑞、王守仁、辛弃疾和中共第一代核心领导人皆在赣州主政过。赣州是中国魅力城市之一,有着千里赣江第一城、江南宋城、红色故都、客家摇篮、世界橙乡、世界钨都、稀土王国和世界风水堪舆文化发源地等美誉。
2012年,国务院正式出台《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。2013年,赣州成为中部首个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的城市。
2017年,赣州获批成为江西省首个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。
赣州形成行政区的历史悠久。三国·吴嘉禾五年(236)设置相当于市一级的行政机构——庐陵南部都尉。宋代分设南安、赣州两个政区,简称“南赣”。又因地处赣江上游、江西南部,并于清康熙年间和民国初先后置分巡赣南道和赣南道,亦俗称“赣南”。
赣州市下辖章贡区、南康区、赣县区3个市辖区,大余、上犹、崇义、信丰、龙南、定南、全南、安远、宁都、于都、兴国、会昌、石城、寻乌14个县,代管瑞金1个县级市,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、蓉江新区2个功能区。全市共有7个街道办事处,142镇,141乡(含民族乡1个),5个管理区,10个营林林场,422个居民委员会,3461个村民委员会。
章贡区、南康区、赣县区、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、蓉江新区共同组成赣州市中心城区。
赣州市位于中国华东江西省南部,地处赣江上游,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,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。赣州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,南至广东省梅州市、河源市、韶关市,西靠湖南省郴州市,北连江西省吉安市和抚州市,介于北纬24°29′~27°09′、东经113°54′~116°38′之间,总面积39379.64平方千米,占江西省总面积的23.6%。
地形地貌:
赣州市群山环绕,断陷盆地贯穿于赣州市,以山地、丘陵、盆地为主。其中丘陵面积24053平方千米,占赣州市土地总面积61%;赣州市山地总面积8620平方千米,占赣州市土地总面积21.89%;兼有50个大小不等的红壤盆地,面积6706平方千米,占赣州市土地总面积的17%。赣州市四周有武夷山、雩山、诸广山及南岭的九连山、大庾岭等,众多的山脉及其余脉,向中部及北部逶迤伸展,形成周高中低、南高北低地势。赣州市海拔高度平均在300~500米之间,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450座,崇义、上犹与湖南省桂东3县交界处的齐云山鼎锅寨海拔2061米为最高峰,赣县湖江镇张屋村海拔82米为最低处。
水系:
赣州市四周山峦起伏,地势周高中低,南高北低,水系呈辐辏状向中心——章贡区汇集。赣南山区成为赣江发源地,也成为珠江之东江的源头之一。千余条支流汇成上犹江、章水、梅江(古称河水,也称宁都江、梅川)、琴江、绵江(又称瑞金河)、湘江(湘水,又称雁门水)、濂江(濂水,又称梅林江、安远江)、平江(又称兴国江、平固江)、桃江(又名信丰江)9条较大支流。其中由上犹江、章水(古称豫章水)汇成章江;由其余7条支流汇成贡江(贡水,古称湖汉水,又称雩江、会昌江);章贡两江在章贡区相会而成赣江,北入鄱阳湖,属长江流域赣江水系。另有百条支流分别从寻乌、安远、定南、信丰流入珠江流域东江、北江水系和韩江流域梅江水系。区内各河支流,上游分布在西、南、东边缘的山区,河道纵坡陡,落差集中,水流湍急;中游进入丘陵地带,河道纵坡较平坦,河流两岸分布有宽窄不同的冲积平原。
综述:
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,历来为江南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、交通重镇。文天祥、周敦颐、海瑞、王阳明、辛弃疾、蒋经国和中共第一代核心领导人皆在赣州主政过,赣州还是禅学、理学和心学的重要形成地。辛弃疾的《菩萨蛮·书江西造口壁》、周敦颐的《爱莲说》、毛泽东的《菩萨蛮·大柏地》和陈毅元帅的《梅岭三章》皆创作于赣州。
客家摇篮—赣州
赣州是客家先民南迁第一站,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,赣州市18个县(市、区),除章贡区大部分地区和信丰县的嘉定镇以及其他几个居民点外,其余均属客家语地区,客家人占赣州市总人口的95%以上,有“客家摇篮”之称。据统计,赣南籍客家人在港台及海外有20多万人,其中华侨分布在东南亚及日本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赣州市境内仍有600余幢客家围屋,至今保存最完好、最具代表性的有龙南的关西新围、燕翼围和安远的东升围。赣州有客家文化城,也有许多客家古村落如白鹭村。
2013年1月6日,文化部正式发文,同意在江西赣州市设立国家级“客家文化(赣南)生态保护实验区”。
赣州2003年被命名为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”,现已形成了“红色故都、江南宋城、客家摇篮、生态家园、世界橙乡、堪舆圣地”六大旅游品牌。赣州是全国著名的“红色故都、共和国摇篮”,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,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;赣州境内文物古迹众多,是宋明理学的奠基地,是历史悠久的“江南宋城”;赣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,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,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,被誉为“客家摇篮”;赣州是风景秀美的“生态家园”,是名扬海外的“世界橙乡”,是享誉世界的“堪舆圣地”。
著名人物:
赣南籍客家人名人如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、盛唐诗人綦毋潜、北宋名医陈恕、宋代诗人曾几、散文家魏禧、书画家徐思庄和罗牧、孙中山先生的先祖孙誗以及近代经济学家郭大力等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,赣南客家人也产生出了一大批将军,如古柏、肖华等,产生了54名将军的兴国县,更有“将军县”的美誉。
钟绍京(659~746),唐代书法家,兴国县清德乡人。系三国魏国太傅、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,又是江南第一个宰相,钟绍京的书法代表作为名帖《灵飞经》,《灵飞经》为中国书法史上著名小楷法帖之一。
郑獬(1022~1072),北宋文学家,政治家、状元。宁都县梅江镇西门人。入朝为度支判官,入值集贤院,主持修撰皇帝起居注,起草诏诰,享正三品。
曾几(1085~1166),赣县区人,南宋著名诗人。历任江西、浙西提刑、秘书少监、礼部侍郎。曾几学识渊博,勤于政事。所著《易释象》及文集已佚。《四库全书》有《茶山集》8卷,辑自《永乐大典》。
魏禧(1624~1681),宁都县人,清代散文家。所著传记如《大铁椎传》、《江天一传》、《刘文炳传》、《朱参军家传》、《邱维屏传》等,文笔简练,叙事如绘。
高行健,1940年出生于赣州,祖籍江苏泰州,后移民法国。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,时年60岁。是著名的剧作家、画家、小说家、翻译家、导演和评论家。
郭声琨,1954年生于兴国县。管理学博士学位,教授级高级工程师。现任十九届中央委员,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中央书记处书记,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,武装警察部队第一政委、党委第一书记,总警监。
刘昌明,1952年生于赣州。中国著名水彩画家,油画家,美术学教育家。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。
夏崇源,1959年生于大余县。现任公安部政治部主任、党委委员、直属机关党委书记,副总警监警衔。
吴昌德,1952年生于大余县。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,2013年7月晋升为上将。